美國打了40年的「反毒戰爭」,為什麼一敗塗地?
由 OLANDAINTERNATIONAL 發布

試想當政府成為全國最大Dealer,免費提供海洛因 (俗稱白粉) 等毒品,讓用藥者在安全、乾淨的環境,以及醫療人員的監控下注射/ 服用,不論係品質監控以及用藥環境上,地下Dealer完全無法和政府競爭。
只要毒品交易無利可圖,市場規模就會迅速萎縮;而在醫療照護、社工輔助之下,用藥者能避免感染問題,也不用冒險從事危險的性交易,或暴力犯罪籌錢買毒。重點是,用藥者在擺脫藥物後可以重新融入社會,真正戒掉使用毒品的「動機」。
由政府免費提供高純度海洛因,雖然聽上去好不可思議,其實早喺30年前,現在繁榮發達的瑞士和荷蘭,亦有出現毒品問題。在90年代, 兩國處理海洛因問題的方式,或可做為借鑑。兩國從「需求面」下手,採取軟性策略「海洛因輔助治療」(Heroin-assisted treatment,簡稱HAT),由政府免費提供高純度海洛因,讓用藥者在安全、乾淨的環境,以及醫療人員的監控下注射,從而慢慢減少 劑量和依賴度。喺10年後的2000年代,荷蘭的「新」海洛因使用者數量,已成功降至接近於零。
關於「毒品戰爭 War on Drugs」
毒品戰爭是美國的政治術語,源自在1971年6月18日由第37任美國總統 Richard Milhous Nixon 理察·尼克森表在新聞發布會不久之後普及。
尼克森總統出版了給「藥物濫用預防和控制大會」的一個特別信息, 宣布吸毒為「第一公敵」。他並向國會發出的這個消息,將更多的聯邦資源用於「預防新的吸毒者和康復上癮者」。但這部分並不像「毒品戰爭」一樣受到公眾的重視。不過,在此之前兩年,尼克森已經正式宣布了「毒品戰爭」,旨在消除、阻截、監禁。
尼克森總統發起「毒品戰爭」至今已超過50年,誓言掃蕩毒品供應鏈,每年投入數百億美金。今天,這場「戰爭」不但沒能讓毒品絕跡,反而造成更可怕的影響!不只毒品沒有絕跡,政策還引發更多周邊問題。美國到底錯在哪裡?
非營利組織Drug Policy Alliance估計美國每年為這些舉措花費510億美元。2011年6月, 全球藥物政策委員會發表了關於毒品戰爭的批評性報告,報告中宣稱:「全球毒品戰爭已經失敗,對世界各地的個人和社會造成破壞性後果。麻醉品單一公約開始五十年後,尼克森總統發表美國政府毒品戰爭後的幾年,迫切需要國家和全球藥物管制政策的基本改革。」該報告被反對藥物普遍合法化的組織所批評。
為什麼毒品問題越演越烈?關鍵在於掃蕩行動完全針對「供應方」,也就是生產者和經銷者。
消滅毒品生產看似合理,而政府沒想到 (為什麼沒有想到呢?) 的是,市場需求不減,供不應求之下,毒品價格水漲船高,毒品使用者不惜犯罪籌錢也要用藥。「有求就有供」自然就有人以身犯險去做了。
例如讓美國頭痛的安非他命 (俗稱冰毒) ,政府限制原料銷售使安非他命大工廠倒閉後,生產者轉成家庭代工小規模製毒。政府為了進一步根除,針對化學原料販售設下更多限制與禁運,當小規模生產者消失了,情況卻更棘手:墨西哥大型販毒集團入侵美國市場!
由於墨西哥販毒集團擁有豐富的走私經驗、武力強大、富可敵國,想要掃毒更加困難。在此同時,砍斷經銷管道的作法也失靈:重罰引發監獄爆滿的問題, The white kids get the drugs, the black kids go the jails. 嚴刑竣罰沒能威嚇經銷者,毒品黑幫前仆後繼向社會大眾銷售,甚至為了競爭而引發更多暴力。
人類總是要犯重複過錯?難道真係冇辦法打破這個輪迴了嗎?瑞士與荷蘭的成功故事,違反直覺,但成果卻不容忽視,或許世界各國也該參考。
資料來源和延伸閱讀:
Nixon on the war on drugs: http://bit.ly/1QRJcZ7
The Balloon Effect explained: http://bit.ly/1SfnP3b
The Economics Behind War on Drugs: http://bit.ly/1VOJiPk
Black Kids get more often arrested for drug offenses: http://brook.gs/1ppiPH6
World Drug Report: http://bit.ly/1QY97NU
Global supply of drugs: http://bit.ly/1OLXq6u
Four pillars drug strategy: http://bit.ly/1Qkhh0y